風雨一甲子 傳奇六十年
—— 寫在中國名酒·武陵酒建廠60周年之際(上篇)
湖南日報:周勇軍 張 晶
天干地支,一個輪回60年。中國人稱此為一個“甲子”。 武陵酒走完一個甲子,像一棵郁郁蔥蔥的大樹,清晰地刻下了60圈年輪。
若追溯前世今生,幾乎所有人了解武陵酒,都是從美麗的“崔婆古井”傳說開始的。800年前,在常德城西的河洑山上,有一口井水“味如醴,甘馨清冽”的古井,崔婆在此取水釀酒,其酒馥郁芬芳。古井旁有一塊石碑,上撰有兩聯,其一曰:玉井積香清泉可釀,武陵春色生涯日佳。其二曰:酒馨沖天飛鳥聞香化鳳,糟粕落地游魚得味成龍。“崔氏”被后世列入“釀酒名家”,其汲水之井稱“崔婆井”,也成為了釀酒古跡。1952年,常德市酒廠就是在崔氏釀酒坊舊址基礎上建成,即武陵酒業的前身。
故事總在不經意間開始,沒有人知道它是否可以成為傳奇。但當你在酒香四溢的酒窖里感受時光的綿長,在“武陵酒博館”里追尋歷史的細節,或是鋪開滿是塵埃的地方志書,你會漸漸走入一段傳奇,屬于武陵酒的傳奇。那些沉淀于歲月風塵之下的每一個前行步伐,每一幅難忘圖景,都是武陵酒業風雨兼程60年最為生動的注解。
新中國成立后的1959年和1966年,毛主席曾兩次回家鄉長住。此后,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賓也經常到主席家鄉參觀。當時,能提供給湖南的接待用茅臺酒限量,湖南急需自己的專用接待酒。受省領導委托,原武陵酒廠負責人鮑沛生,帶領一群技術骨干潛心研究、試制,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,釀制出風味獨具一格的醬香武陵酒,常德武陵酒從此譽滿神州。
20世紀70年代以來,醬香武陵酒先后斬獲“湖南省名酒”、“全國優質酒”等諸多殊榮。1984年,原有1000多人的大中型企業常德市酒廠一分為兩個獨立核算的廠,地方國營武陵酒廠獨立出來。1988年,由美術大師韓美林設計的褲幣形包裝的武陵酒,被贊譽為“武陵美酒香飄萬里,褲幣玉液名動九州”。
1989年全國第五屆評酒會上,武陵酒榮獲“中國名酒”稱號并獲國家金質獎,從此結束湖南沒有“中國名酒”這一金字招牌的歷史。從那以后,武陵酒與茅臺、郎酒在醬香白酒領域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,合稱“茅武郎”。
2004年,瀘州老窖攜手武陵酒業,正式成立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,共同發展和打造“武陵”這個省內唯一的“中國名酒”品牌。
白酒行業,猶如大浪淘沙,無數企業在浮沉中消逝,包括一些昔日的知名品牌已不見蹤影。然而,武陵酒業不僅繼續前行,更是在“鳳凰涅槃”后蓄勢而發,穩步上揚,彰顯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。
2007年9月9日,全新武陵酒系列——“武陵三醬”,少醬中國紅、中醬景泰藍、上醬祖母綠上市,在高端白酒市場上掀起了一股“幽雅風”,“中國醬香白酒新方向”的形象日益凸顯。
2009年9月,武陵酒“一體兩翼”的品牌發展戰略形成,并得到專家的認可。在當年舉行的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技術研討會上,沈怡方、高月明、白希智、莊名揚等十位專家一致高度評價武陵醬香酒的質量口味和品牌形象,并題詞為“南國第一醬”。
2010年5月,懷“一將一山河”的豪情,武陵酒作為湘酒代表入駐上海世博會,以武陵“元帥”酒為新起點,醬酒“將帥”系列的文化提煉與延伸戰略也大局初定。“吾道南來”,醬香武陵傳承了千年酒道;“大江東去”,武陵“元帥”將擔當起更大的重任。
2010年9月,公司投資10億元,在國家級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征地1000畝新建萬噸醬酒新基地,打造一流的醬酒生態工業園。
2011年5月,武陵酒榮獲“中國馳名商標”。
傳奇還在延續。
武陵酒的快速發展吸引著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,2011年6月18日,世界500強聯想控股入主湖南武陵酒有限公司,重點圍繞武陵酒“千畝萬噸醬酒百億產值”的目標,加快實現武陵酒的跨越式發展。在聯想控股的資金、管理、文化、市場、團隊等一系列優勢資源的強力推動下,武陵酒業將肩負起振興湘酒的重任,進而在未來3至5年內,成為全國醬香型白酒的領軍品牌之一。
歲月更迭,歷史延續,時代前行。60年,意味著一個甲子的結束,武陵酒的首卷已然付梓;60年,也意味著另一個甲子的開始,一軸新卷正徐徐拉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