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與酒
醉時吐出胸中墨
從古至今,文人騷客總是離不開酒,詩壇書苑如此,那些在畫界占盡風流的名家們更是"雅好山澤嗜杯酒"。他們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,或花前酌酒對月高歌,往往就是在"醉時吐出胸中墨"。酒酣之后,他們"解衣盤薄須肩掀",從而使"破祖禿穎放光彩",酒成了他們創作時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。酒可品可飲,可歌可頌,亦可入畫圖中。縱觀歷代中國畫杰出作品,有不少有關酒文化的題材,可以說,繪畫和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它們之間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中國繪畫史上記載著數萬位名畫家,喜曲費者亦不乏其人。我們只能從有"畫圣"頭銜和"三絕"美譽的吳道子和鄭虔說起。吳道子名道玄,畫道釋人物有"吳帶當風"之妙,被稱之為"吳家樣"。唐明皇命他畫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風景,他能一日而就。《歷代名畫記》中說他"每欲揮毫,必須酣飲",畫嘉陵江山水的疾速,表明了他思緒活躍的程度,這就是酒剌激的結果。吳道子在學畫之前先學書于草圣張旭,其豪飲之習大概也與乃師不無關系。鄭虔與李白、杜甫是詩酒友,詩書畫無一不能,曾向玄宗進獻詩篇及書畫,玄宗御筆親題"鄭虔三絕"。又如王洽(?一825年),以善畫潑墨山水被人稱之為王墨,其人瘋顛酒狂,放縱江湖之間,每欲畫必先飲到醺酣之際,先以墨潑灑在絹素之上,墨色或淡或濃,隨其自然形狀,為山為石,為云為煙,變化萬千,非一般畫工所能企及。
五代時期的勵歸真,被人們稱之為異人,其鄉里籍貫不為人所知。平時身穿一襲布裹,入酒肆如同出入自己的家門。有人問他為什么如此好喝酒,勵歸真回答:我衣裳單薄,所以愛酒,以酒御寒,用我的畫償還酒錢.除此之外,我別無所長。勵歸真嗜酒卻不瘋顛狂妄,難得如此自謙。其實勵歸真善畫牛虎鷹雀,造型能力極強,他筆下的一鳥一獸,都非常生動傳神。傳說南昌果信觀的塑像是唐明皇時期所作,常有鳥雀棲止,人們常為鳥糞污穢塑像而犯愁。勵歸真知道后,在墻壁上畫了一支鵲子,從此雀鴿絕跡,塑像得到了妥善的保護。
活動在五代至宋初的郭忠恕是著名的界畫大師,他所作的樓臺殿閣完全依照建筑物的規矩按比例縮小描繪,評者謂:他畫的殿堂給人以可攝足而入之感,門窗好像可以開合。除此之外,他的文章書法也頗有成就,史稱他"七歲能通書屬文"。然而在五代這個政治動蕩的時代,他的仕途遭遇極為坎坷,可是,他的繪畫作品卻倍受人們歡迎。郭忠恕從不輕易動筆作畫,誰要拿著繪絹求他作畫,他必然大怒而去。可是酒后興發,就要自己動筆。一次,安陸郡守求他作畫,被郭忠恕毫不容氣地頂撞回去。這位郡守并不甘心,又讓一位和郭忠恕熟悉的和尚拿上等絹,乘郭酒酣之后賺得一幅佳作。大將郭從義就要比這位郡守聰明了,他鎮守岐地時,常宴請郭忠恕,宴會廳里就擺放著筆墨。郭從義也從不開口索畫。如此數月。一日,郭忠恕乘醉畫了一幅作品,被郭從義視為珍寶。
宋代的蘇軾是一位集詩人、書畫家于一身的藝術大師,尤其是他的繪畫作品往往是乘酒醉發真興而作,黃山谷題蘇軾竹石詩說:"東坡老人翰林公,醉時吐出胸中墨。"他還說:蘇東坡"恢詭誦怪,滑稽于秋毫之穎,尤以酒為神,故其筋次滴瀝,醉余頻呻,取諸造化以爐鐘,盡用文章之斧斤。"看來,酒對蘇東坡的藝術創作起著巨大的作用,連他自己也承認"枯腸得酒芒角出,肺肝搓牙生竹石,森然欲作不可留,寫向君家雪色壁。"蘇東坡酒后所畫的正是其胸中蟠郁和心靈的寫照。
元朝畫家中喜歡飲酒的人很多,著名的元四家(黃公望、吳鎮、王蒙、倪璜)中就有三人善飲。倪璜(1301一1374年)字元鎮,號云林。元末社會動蕩不安,倪璜賣去田廬,散盡家資,浪跡于五湖三柳間,寄居村舍、寺觀,人稱之為"倪迂"。倪璜善畫山水,提出"逸筆草草,不求形似","聊寫胸中逸氣"的主張,對明清文人畫影響極大。倪攢一生隱居不仕,常與友人詩酒留連。"云林遁世士,詩酒日陶惰","露浮磐葉熟春酒,水落桃花炊鯨魚","且須快意飲美酒,醉拂石壇秋月明",自"百壺千日醞,雙槳五湖船",這些詩句就是倪攢避俗就隱生活的寫照。吳鎮(1280一1354年)字仲圭,號梅花道人,善畫山水、竹石,為人抗簡孤潔,以賣卡蕾畫J為生。作畫多在酒后揮灑,但云林稱贊他和他的作品時說:"道人家住梅花村,窗下松自要滿石尊。醉后揮毫寫山色,嵐軍云氣淡無痕。"王蒙(1308一1385年)字叔明,號黃鶴山樵,元末隱居杭縣黃鶴山,"結巢讀書長醉眼"。善畫山水,酒酣之后往往"醉抽禿筆掃秋光,割截匡山云一幅"。王蒙的畫名于時,飲酒也頗出名,向他索畫,往往許他以美酒佳釀,袁凱《海吏詩集》中的一首詩,就向王蒙提出,"王郎王郎莫愛情,我買私酒潤君筆"。
元初的著名畫家高克恭(1248一1310年)是維吾然族史字酬,號府山老人。首至用部向書。他就帶畫山水、竹石,又能飲酒,"我識房山紫篝曼,雅好山澤嗜杯酒"。他的畫學米氏父子,但不肯輕易動筆,遇有好友在前或酒酣興發之際,信手揮毫,被譽為元代山水畫第一高手。虞集《道園學古錄》中說:"不見湖州(文同)三百年,高公尚書生古燕,西湖醉歸寫古木,吳興(趙孟俯)為補幽重冊。國朝名筆誰第一,尚書醉后妙無敵。"這首詩告訴我們高克恭酒后作畫精妙絕倫,無可匹敵。
還有一位叫郭界的書畫家,和元朝最著名的書畫家趙孟瓶、鮮于樞過從甚密。他的書法受趙孟順影響。俞希魯撰寫的《郭天錫文集序》中說,郭異"身長八尺余,美須髦,善辯論,通國語,惆僥略邊幅,堂堂然偉丈夫也"。郭界的酒量更是大得驚人,"有鯨吸之量",醉后信筆揮灑,墨神淋漓,尺嫌片楠,得之者如獲至寶。郭異還善畫,楊鐵崖在他畫的一幅《春山圖》上題了一首詩,寫道:"不見朱方老郭髦,大江秋色滿疏簾。醉傾一斗金壺汁,貌得江心兩玉尖。"這首詩把郭異其人其畫及醉態都形象地為我們鉤畫出來了。
元朝有不少畫家以酒量大而馳譽古今畫壇,"有鯨吸之量"的郭異算一位。山水畫家曹知白的酒量也甚了得。曹知自(1272一1355年)字貞素,號云西。家豪富,喜交游,尤好修飾池館,常招邀文人雅士,在他那座幽雅的園林里論文賦詩,筋詠無虛日。"醉即漫歌江左諸賢詩詞,或放筆作畫圖"。楊仲弘總結他的人生態度是:"消磨歲月書千卷,傲院乾坤酒一缸"。另一位山水畫家商琦(字德符,活動在十四世紀)則能"一飲一石酒"。稱他們海量都當之無愧。當然,也有的畫家喜飲酒卻不會飲,如張舜咨(字師費,善畫花鳥)就好飲酒,但沾酒就醉,"費翁八十雙鬢蟠,飲少輒醉醉輒歡",所以他又號輒醉翁。
明朝畫家中最喜歡飲酒的莫過于吳偉。吳偉(1459一1508年)字士英、次翁,號小仙。江夏(今武昌)人。善畫山水、人物,是明代主要繪畫流派一浙派的三大畫家之一,明成化、弘治年間曾兩次被召入宮廷,待詔仁智殿,授錦衣鎮撫、錦衣百戶,并賜"畫狀元"印。明朝的史書典籍中有關吳偉嗜灑的記載,筆記小說中有關吳偉醉酒的故事比比皆是。《江寧府志》說:"偉好劇飲,或經旬不飯,在南都,諸豪客時召會偉酣飲。"詹景鳳《詹氏小辯》說他"為人負氣傲兀嗜酒"。周暉《金陵瑣事》記載:有一次,吳偉到朋友家去做客,酒闌而雅興大發,戲將吃過的蓮蓬,蘸上墨在紙上大涂大抹,主人莫名其妙,不知他在干什么,吳偉對著自己的杰作思索片刻,抄起筆來又舞弄一番,畫成一幅精美的《捕蟹圖》,贏得在場人們的齊聲喝采。姜紹書《無聲詩史》為我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:吳偉待詔仁智殿時,經常喝得爛醉如泥。一次,成化皇帝召他去畫畫,吳偉已經喝醉了。他蓬頭垢面,被人扶著來到皇帝面前。皇帝見他這副模樣,也不禁笑了,于是命他作松風圖。他踉踉蹌蹌碰翻了墨汁,信手就在紙上涂抹起來,片刻,就畫完了一幅筆簡意賊,水墨淋漓的《松風圖》,在場的人們都看呆了,皇帝也夸他真仙人之筆也。
汪肇也是浙派名家。畫人物、山水學戴進、吳偉,亦工花鳥。善飲。《徽州府志》記載他"遇酒能象飲數升",真可稱得上是飲酒的絕技表演了。《無聲詩史》和《金陵瑣事》都記敘了一則關于汪肇飲酒的故事:有一次,他誤附賊船,為了博取賊首的好感,他自稱善畫,愿為每人畫一扇。扇畫好之后,眾賊高興,叫他一起飲酒,汪肇用鼻吸飲,眾賊見了紛紛稱奇,各個手舞足蹈,喝得過了量沉睡過去,汪肇才得以脫險。汪肇常自負地炫耀自己:"作畫不用朽,飲酒不用口。" |唐伯虎是家喻戶曉的風流才子,他名寅(1470一1523年),字伯虎,一字子畏,號六如居士。詩文書畫無一不能,曾自雕印章曰"江南第一風流才子"。山水、人物、花卉無不臻妙,與文征明、沈周、仇英有明四家之稱。唐伯虎總是把自己同李白相比,其中包括飲酒的本領,他在《把酒對月歌》中唱出"李白能詩復能酒,我今百杯復千首"。看來,他也是位喝酒的高手。唐寅受科場案牽連被革礎南京解元后,治圃蘇州桃花塢,號桃花庵,日飲其中。民間還流傳著許許多多唐伯虎醉酒的故事:他經常與好友祝允明、張靈等人裝扮成乞丐,在雨雪中擊節唱著蓮花落向人乞討,討得銀兩后,他們就沽酒買肉到荒郊野寺去痛飲,而且自視這是人間一大樂事。還有一天,唐伯虎與朋友外出吃酒,酒盡而興未闌,大家都沒有多帶銀兩,于是,典當了衣服權當酒資,繼續豪飲一通,竟夕未歸。唐伯虎乘醉涂抹山水數幅,晨起換錢若干,才贖回衣服而未丟乖現丑。《明史》記載:寧王震潦以重禮聘唐寅到王府,唐伯虎發現他們有謀反的企圖,遂狂飲裝瘋,醉后丑態百出,震遭黑手百翠.相唐f白#在放出王府,后來,震潦事敗露,唐伯虎得以幸免。